孟子日:“人有不为也,而后可以有为。"那何为不为呢?在我看来,不为就是无为,无为就是有为,有为就要实现无为。
有为无为 顺应自然规律,才能达到化境 晚安培文 作者 : 石鎏 推荐指数 : ★★★★★ 无为者方可有为 日月经天,寒来暑往,四季交替,井然有序;春生夏长,秋收冬藏,万物生生不息,并行而不相悖。但人类总想表现自己的聪明,或要满足自己的私欲,于是胡为、妄为,使事物的发展走向自己的意愿。所以,无为,就是与自己作斗争,就是要战胜自己的私欲。 刘邦马上打天下,但他接受了娄敬不能“马上"治天下的建议,采用与民休息,宽维薄赋的黄老政治,从有为转向无为,这是比有为更厉害的"有为"! 《论语》记载:孺悲求见孔子,孔子托病不见,却取出瑟来,边弹边唱,让孺悲听见,通过歌声告诉孺悲,我不想见你。不教之教,无为而为,正如老子所言:"为无为,事无事,味无味。"为无为,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,没有到意的目的,只是顺时应势罢了,事无事,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理事物,尊重客观规律, 一旦条件成熟,事情成功不过是水到渠成罢了; 味无味,以恬淡无味当作有味,人生有味是清欢,平淡中自有乾坤。 庄子说:"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,德之至也。"那无为的目的是什么呢?德吗?非也。 圣人曰:"我无为而民自化,我好静而民自正,我无事而民自富,我无欲而民自朴。"无为的目的是让人民自为,不用暴力干预人民的生 活,不为了私欲去压迫百姓,不为了显示权力而滥用职权,人民会自然化育。国家不用干涉太多,只要维持一个基本规则,民众自会做好; 家长和老师也不用干涉太多,只需做好一个榜样,孩子自会成长。我们习惯于管,但一个自由和谐的社会不是管出来的,这需要每一个公民提升自我的文明素质。同样,一个有灵魂的孩子也不是管出来的。所谓无为,是让人民自由自主,是让孩子成为他原本的模样,而不是你想他成为的模样。 古人学剑一般有四种境界:初学时,手中无剑,心中也无剑;学到一定程度时,手中有剑,但心中无创;学到炉火纯青时,手中剑飞心剑创舞,人剑合一;再学到悟出"剑道"之时,便心中有剑而手中无剑了,虽赤手空拳,却能以剑气杀敌百步之外。 手中无剑,心中有剑,其内在意义在于无招有招,招无意,意无意,无意乃真意。这就是《庄子》中离了所说的状态一一目无全中。 中国文化中无为的境界是至境或化境。所谓无为正是《盐铁论》中"明者因时而变,知者随事而制"的意思。只有顺势做事,没有因力,无累而事达,此乃无为。有为正好相反,逆势做事乃有为,《论语》中讲“知其不可而为之"正是此意,故有为必定有所累。 顺时顺势而为,此为有为,亦为无为。想达有为,必先达无为。故无为者可有为! 编者按 《道德经》开篇讲:“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。‘无’名天地之始,‘有’名万物之母。故常‘无’,欲以观其妙;常‘有’欲以观其徼。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,同谓之玄。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。”可以用言语表达的道,就不是永恒的道;可以说出来的名,就不是永恒的名。 无,是天地的本始;有,是万物的根源。所以,应当从“无”中,去观照“道”的奥妙,应该从“有”中去发现“道”的端倪。“无”和“有”这两者,同一来源而不同名称,都可以说是深远莫测的。 往期回顾 晚安培文 编辑:李欣 文:石鎏 图片:李欣 审核:石永赟